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了,记得小时候一过端午就可以跟妈妈包粽子,吃粽子,但最主要还是学校可以放半天假,呵呵,其实当初我上学的时候,放假的天数真的可以掰手指数过来,要是能放上个半天假那真的算很不错,叫上几个好友一起,去田野里玩耍。
当初不知道,为什么叫端午节,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都在在门上挂着一种叫艾草的植物,问了妈妈她说的也不是很清楚,只是说是记念一个叫屈原的人,呵呵,我当时也就是左耳听右耳放,没去在意,只是记得吃粽子就是过端午了。
引用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唯温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这一天,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颇多,主要的有:
①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受国诗人屈原,据唐文秀《端午诗》记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②纪念各族英雄人物。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坚贞不屈的白洁夫人,西双版纳神勇的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的屠龙英雄保儿,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莲花,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
③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如《诗经。大田》中有"与其黍稷,以享祭祀"的记登,以及《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粽女)的记载。
④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场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⑤古代吴越民族的图腾祭说。吴越先民断发文身,以"龙子"自居,每逢端午,都要赛龙舟、抛筒粽娱神,以求部落昌盛,以上诸说,长助并存,没有定论。
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①避恶去毒。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夏小正》提倡"蓄采仙药",《后汉书》主张"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岁时记》也肯定"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的作法。因此,后世端午节由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挂钟馗像,贴午时符,采集蟾酥和草药,悬挂菖蒲、艾草、
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格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应当是个防御疾病、卫生保健的节日。
为了使之更有情趣,它在传承过程中还融进了祝福、纳吉、游戏、踏青、竞技、美食等内容,显得文采焕灿,英华纷披。
更有意味的是,端午节的许多宴席均用药物或避邪的名称命名,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艾人宴",《武林旧事》记载的《禳会宴》,《胜饮篇》记载的"菖蒲宴",《岁时广记》记载的"解粽宴"等,这都可作为"端午辟恶"的佐证。
端午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它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划龙舟
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会,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随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四乡八里的人们便聚集到了西陵峡两岸,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
"竞渡"又从何而来呢?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记载得更为详尽: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见隋朝的龙舟竞渡已演变为"竞渡之戏",而且"观者如云"。
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就是看龙舟,吃完早饭,便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西陵峡"屈原沱"汇集,倾城出动,争看竞渡。端午阳的屈原沱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江上七条龙舟飞渡,岸边数万名群众观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
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在屈原故里,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竞渡,而且对夺标尤为重视,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夺标归来,不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在中国,龙舟竞渡已经由群众性的纪念活动发展成为群众体育。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全民游乐活动,龙舟竞渡几乎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近年来,又发展成竞技体育,定期举行全国性龙舟大赛,并逐步向世界范围推广。2001年第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把起点定的秭归县归州屈原沱,18只龙舟随一声发令枪响,你追我赶,奋勇争先,过香溪镇,穿崆岭峡,抵中堡鸟,从导流明渠穿越世界最宏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到达宜昌葛洲坝船闸黄柏河港,全长76千米,创世界最长距离龙舟赛吉利斯记录。近几年,龙舟竞渡活动更是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这种活动的热情。
本引用转自网络
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这一天,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颇多,主要的有:
①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受国诗人屈原,据唐文秀《端午诗》记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②纪念各族英雄人物。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坚贞不屈的白洁夫人,西双版纳神勇的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的屠龙英雄保儿,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莲花,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
③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如《诗经。大田》中有"与其黍稷,以享祭祀"的记登,以及《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粽女)的记载。
④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场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⑤古代吴越民族的图腾祭说。吴越先民断发文身,以"龙子"自居,每逢端午,都要赛龙舟、抛筒粽娱神,以求部落昌盛,以上诸说,长助并存,没有定论。
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①避恶去毒。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夏小正》提倡"蓄采仙药",《后汉书》主张"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岁时记》也肯定"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的作法。因此,后世端午节由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挂钟馗像,贴午时符,采集蟾酥和草药,悬挂菖蒲、艾草、
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格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应当是个防御疾病、卫生保健的节日。
为了使之更有情趣,它在传承过程中还融进了祝福、纳吉、游戏、踏青、竞技、美食等内容,显得文采焕灿,英华纷披。
更有意味的是,端午节的许多宴席均用药物或避邪的名称命名,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艾人宴",《武林旧事》记载的《禳会宴》,《胜饮篇》记载的"菖蒲宴",《岁时广记》记载的"解粽宴"等,这都可作为"端午辟恶"的佐证。
端午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它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划龙舟
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会,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随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四乡八里的人们便聚集到了西陵峡两岸,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
"竞渡"又从何而来呢?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记载得更为详尽: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见隋朝的龙舟竞渡已演变为"竞渡之戏",而且"观者如云"。
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就是看龙舟,吃完早饭,便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西陵峡"屈原沱"汇集,倾城出动,争看竞渡。端午阳的屈原沱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江上七条龙舟飞渡,岸边数万名群众观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
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在屈原故里,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竞渡,而且对夺标尤为重视,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夺标归来,不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在中国,龙舟竞渡已经由群众性的纪念活动发展成为群众体育。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全民游乐活动,龙舟竞渡几乎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近年来,又发展成竞技体育,定期举行全国性龙舟大赛,并逐步向世界范围推广。2001年第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把起点定的秭归县归州屈原沱,18只龙舟随一声发令枪响,你追我赶,奋勇争先,过香溪镇,穿崆岭峡,抵中堡鸟,从导流明渠穿越世界最宏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到达宜昌葛洲坝船闸黄柏河港,全长76千米,创世界最长距离龙舟赛吉利斯记录。近几年,龙舟竞渡活动更是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这种活动的热情。
本引用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