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不管是电视上还是听老人们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一直都很想知道,那二是什么呢,可是我就这点不好,心想等会上网搜搜,可过一会就把事情给忘记了,今天一直在嘴里唠叨着,终于上网搜了一下,啊,原来是这样,古人说的三不孝,第一是说父母如果做了有过错的事,而不去劝说,使其陷入不义之中的为一不孝,第二是说家里很穷,父母也老了,可是自已确不去当官吃俸禄来赡养自已父母的为二不孝,第三,不娶妻生子,断送香火的为三不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下自已算是明白了,在网上也搜了不少的答案,大家给评评哪个更正确~

引用

答案一:在中国礼仪上,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是指:一.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二. 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答案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答案三:这话是孟子说的。所谓不孝有三,他只说了一个无后为大,后来朱熹补注为:‘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合不合乎孟子的本意,不必分析。现在根据朱注略加说明。所谓阿谀曲从,陷亲不义,是说做子女的,长大成人,但不能自立,使年老的父母还要为家庭生活而劳苦,是第一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这是说在家贫亲老的情况之下,如果做子女的还是好吃懒做,不去找一份正当的工作,以养父母,反而依赖父母生活,使其终岁劳动,不得休息,是第二不孝。至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是第三不孝。所谓不娶无子,是说到了成年还不正式结婚,没有妻子接替父母治理家务,和祭祀祖先的工作,就叫做无后为大。

答案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二)父母在,不可远游,游必有方。(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其中(三)者为重,无后德为大。三千之中,惟人为贵,两大之间,惟道独尊。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万事万物皆可失,德不能丢,德大随身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善宝,即明德天赋秘宝。人以真宝换取珍宝,而不惜明命,天下竟有这种亏自然天赋大本的傻男痴女。人任何东西失之不可惜,千万不要失去仁德。不孝有三,无后德是比天还大的事。大德万古永流传,光宗耀祖。

答案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性爱观念。为了生娃娃,性行为当然合情合理。皇上的三宫六院,百姓的娶妻纳妾,都不是为了淫乐,而是为了生殖,叫做“为后(代)非为色也”。在这个原则的指使下,甚至可以冲破婚姻的戒律。《聊斋志异》把一个替恩人生子的未婚女性表扬为侠女,而现在很多农村中,至今也不认为“借种”为多大的罪过,可见儒家思想的影响之深。
  
  但是,这个原则客观上也就贬斥了一切与感官快乐或精神融合有关的性活动。从接吻、性爱抚、直到展示和观看裸体,都被视为“不像话”或者“不正常”,哪怕是夫妻之间也不行,因为这些行为都与生孩子无关,或者不可能生出孩子来。
 《诗经》中就有“君子之道,五日一御(性交)”的说法,但儒家反对任何形式的“寻欢作乐”。朱熹对此解释是“闺房之乐,本无邪淫;夫妻之欢,亦无伤碍;然而纵欲生患,乐极生悲。”也就是说:性交总会有乐,可以;若想主动去寻乐,不行。
  
  对于一个正妻来说,正常女性的许许多多特点不仅毫无必要,而且没有才好。譬如年轻美貌,这不仅毫无必要,反而容易“朝秦暮楚”、“红杏出墙”,就连诸葛亮这样的大人物都说丑妻是福;再譬如床上功夫,也无必要,能生出孩子,尤其是生出儿子来才是真本事,才是真功劳,否则,一旦妻子欲火攻心,夫将不夫,家将不家;再者,便是情感丰富,这一点尤其没有必要,因为爱情原本就不存在。爱情不可以带来性,而且性中也不会有爱。所谓“一日夫妻百日恩”,有“恩”就行了,没有爱情什么事。



以上引用来源于网络

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有帮助,请随意赞赏!

此处评论已关闭